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從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營運管理及維護費用,看我們市民付出的成本

一個無法決標的標案 記得在111年 (2022) 與幾位單車業界朋友聊起三貂嶺隧道種種離譜時,他們都有提到正式啟用前 (三貂嶺隧道於2022/7啟用),新北市政府曾詢問他們在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經營單車租賃的意願,加上在111年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開放前,我也曾被一位朋友tag到吳設計師FB一篇文的留言中,那位朋友希望我提供一些營運管理建議。 兩件事連起來似乎有些脈絡可循,讓我想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上政府標案系統搜尋,果然找到一個110/12公告無法決標的案子,無法決標的理由為流標 (無廠商投標或未達法定開標家數)。
最近的文章

聽完設計師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做的導覽,您還會認為這是「自行車道」嗎?

因中途改名,市府以 「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貼紙蓋掉原本的 「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 」 以往除了官方文件、媒體報導,以及親自走訪並推測,並沒有機會藉由聽取「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設計師吳忠勳先生親自解說,來了解他是如何設計這個自行車道以及他的「理念」。 以下三支來自一個「 跟著倪可鳥瞰台灣 」頻道的訪談影片,剛好可以滿足這個缺口。這是吳設計師在現場的導覽全紀錄,由於影片很長 (共約120分鐘),建議用1.5倍速或2倍速觀看。 另外,看這些影片有2個重點: 知道設計師的理念以及態度,也可知道他為何罔顧安全而執意用鋼筋路面。 增加工程知識,並對這隧道有更多的認識,畢竟這是花了3.1億,後續每年還要1千多萬維護成本的工程。

公共工程得獎是榮耀還是包裝?以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為例

截圖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jdVU79aZU 比較關心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朋友,對於它獲得許多國際獎項應該不陌生,因為它獲得相當多報導,現場導覽也必定會被提起,若您還是沒印象,可以先看看官方(市府)的這篇新聞稿: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4度揚名國際 贏得2023「魁北克設計大獎」 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e8ca970cde5c00e1&dataserno=c083a8837f503156e939d71394937d5d 最近有朋友傳來一個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設計師吳忠勳先生的訪談,我覺得有可以提供大家參考的訊息,因這訪談可讓我們了解市府出資去得那麼多獎原來是為了包裝,以及吳先生對於外界批評的看法。 訪談連結如下: 《ArchipapaX人物專訪》 —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吳忠勳 — EP022 | 設計師商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jdVU79aZU 以下節錄訪談中兩個與這篇文有關的重點(這兩段的詳細逐字稿放在此篇文的最後,不想看影片的話,建議您可以先拉到最後閱讀逐字稿): ----------------- 設計師: (前略) 我只是必須要協助業主做這個案子的論述 讓更多人接受 所以業主另外出資請我們去包裝 去國外、去得獎 (後略)

由一次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意見反映,看到訂下規範卻放棄權利的交通部下屬單位

經過幾次陳情等動作,新北市政府回復已認定三貂嶺隧道為「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且表示該自行車道「設計階段依循『自行車道系統規畫參考手冊』原則而設計。 由於該自行車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根本不符手冊內規範(細節請參考之前的文章),我想到可以利用運用政府行政資源,也就是向全國單一入口總網做意見反映,由手冊制定的官方來認定車道是否合乎規範,不要任由新北市政府睜眼說瞎話。 由於很有針對性,也就是希望能夠由制定『自行車道系統規畫參考手冊』的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來回答,因此只提兩個與手冊內容直接相關的問題。 過了好一段時間這兩天收到回應,沒想到內容很令我傻眼,為何會傻眼我寫在最後面,請您先看虛線以下的文字(更有興趣的話可以下載附件參考),虛線以下是我向全國單一入口總網意見反映的完整內容: ------------------------------------------- 本人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原名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 設計不良,影響自行車使用者安全及權益,向監察院陳情 (內容詳附件1) ,已收到新北市政府回復(附件2),亦向提供經費補助之教育部陳情 (內容詳附件3) ,教育部體育署已轉由新北市政府回復 (附件4-1、4-2);另於112年12月22日參加交通部舉辦之「自行車業務推動座談會」,提出新北市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不安全之議題,於今年9月收到交通部回復函 (附件5) 。 由於交通部回函 (附件5) 表示新北市政府認定三貂嶺隧道為「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且新北市政府於回復監察院之陳情 (附件2) 中寫有:該自行車道「設計階段依循『自行車道系統規畫參考手冊』原則,符合自行車及行人『使用寬度』」等語。  又於體育署轉由新北市政府之回復 (附件4) 中表示:  該自行車道「因非屬都市計畫道路,故相關鋪面及照明設計方式係參照『自行車道系統規劃參考手冊」辦理」  以交通部回函及新北市政府回復,在此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一、路寬是否符合規定? 經本人查看相關規定,如直轄市之都市計劃以外的道路依然適用市區道路條例,既然新北市政府認定三貂嶺隧道為「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即使非屬都市計畫道路亦應受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之約束,且本人實測三貂嶺隧 道之路面淨寬僅約2.77M。 因此想知道三貂嶺隧道路面設計是否符合「自行車道系統規畫參考手冊」中有關「...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路權演變)

想寫這篇短文,是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設計師吳忠勳先在2024/7月於FB抨擊「唯一群自行車客持續爭取自行車『專用道』」,並在回應中與車友論戰( 論戰邏輯混亂,有興趣請自己去看,不過提醒該篇已鎖文 )。 之前提過,他主持的達觀規劃在細部設計書上,明明寫著 平日 -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假日 - 自行車專用道 ,怎麼會到頭來反而質疑車友?加上我收到交通部回函說新北表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感覺到新北與設計師,一個是政府單位,一位是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設計人,會出現這種自我否定,應該還有一些不知道的細節,因此 上一篇收集了自行車路權相關資料 ,也提出看法。 而這裡想補充探討的,是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專用道路」?還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還是被自行車耽誤的景觀園區?

從交通部回函談起 會分享這個主題是因2023年5月我們快閃抗議後,戴瑋姍議員向新北市政府工務局質詢,要求工務局提出檢討報告,我有以這報告加上手上已知的內容做了一集評論,建議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先在頻道觀看這影片: 《評論》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通行之安全性檢討報告》,推諉卸責毫無誠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s5e4MJtK8 或是更早之前的這兩支影片: 一條令人無法自拔的自行車道,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_我們向有關單位申訴全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XtT_0HcD4 以三種方式完整體驗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及我們的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hVB5zgzCw 知道整個事件的脈絡後,對於今天要談的內容會更容易理解。 由於議員助理有提供我一些工程文件,有了新文件讓我更釐清一些問題,因此我再次向監察院、教育部陳情,目前已經收到新北市政府、教育部體育署回覆。另外因為去年年底我有參加交通部招開的「自行車業務推動座談會」,會中我及幾個團體都有提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不安全不友善的問題,由於會議的結論交通部長官有裁示:「  請公路局與新北市政府討論有關三貂嶺自行車道的問題」

寄信給教育部部長信箱,反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道路設計不良遭民怨,體育署未落實預算專款專用原則,未貫徹行政管理法案有責」之第一階段回應

照片:紅圈為我參加體育署 「騎亮臺灣―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活動所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之截圖,來源: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5184 最近三貂嶺的事聽從好友建議把層次拉高讓體制接手,因此在登山界前輩Tony發出呼籲體育署應收回「騎亮台灣─最佳亮點車道獎」獎項的影片後(相關影片請參考文末連結),也整理手上資料向教育部陳情,要求教育部責體育署收回三貂嶺自行車道「最讚亮點自行車道」之獎項,並向大眾敘明處置方式。 會這樣做,是因當初體育署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我是委員之一,沒想到「新北市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後與評選時給的資料多處不符,不僅造成當時無法客觀評分,加上後來市府、設計師等人多次推諉並轉移焦點,讓我感到非常憤怒,才會花時間調查並揭發。 雖然據體育署回應表示已另函請新北檢討說明,但這次目標已不在於結果如何,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過程,也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此決定將陳情內容及體育署回函先公布(有將2個錯字改正及去除個資等不必要資訊),至於結果如何,請容我收到新的回應後會再公開,以下就是向教育部的陳情內容以及體育署第一次回應,網友看完若有想法,可以利用FB或mail跟我聯絡: FB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Mail eddie.chenne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