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工程與設計」標籤的文章

聽完設計師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做的導覽,您還會認為這是「自行車道」嗎?

因中途改名,市府以 「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貼紙蓋掉原本的 「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 」 以往除了官方文件、媒體報導,以及親自走訪並推測,並沒有機會藉由聽取「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設計師吳忠勳先生親自解說,來了解他是如何設計這個自行車道以及他的「理念」。 以下三支來自一個「 跟著倪可鳥瞰台灣 」頻道的訪談影片,剛好可以滿足這個缺口。這是吳設計師在現場的導覽全紀錄,由於影片很長 (共約120分鐘),建議用1.5倍速或2倍速觀看。 另外,看這些影片有2個重點: 知道設計師的理念以及態度,也可知道他為何罔顧安全而執意用鋼筋路面。 增加工程知識,並對這隧道有更多的認識,畢竟這是花了3.1億,後續每年還要1千多萬維護成本的工程。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路權演變)

想寫這篇短文,是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設計師吳忠勳先在2024/7月於FB抨擊「唯一群自行車客持續爭取自行車『專用道』」,並在回應中與車友論戰( 論戰邏輯混亂,有興趣請自己去看,不過提醒該篇已鎖文 )。 之前提過,他主持的達觀規劃在細部設計書上,明明寫著 平日 -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假日 - 自行車專用道 ,怎麼會到頭來反而質疑車友?加上我收到交通部回函說新北表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感覺到新北與設計師,一個是政府單位,一位是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設計人,會出現這種自我否定,應該還有一些不知道的細節,因此 上一篇收集了自行車路權相關資料 ,也提出看法。 而這裡想補充探討的,是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

舊三貂嶺隧道是如何先變身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後變身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示意圖_來源:新北市政府2019/8/6市政新聞 前言 由於近年有時會參加公單位有關自行車道工程的會議提供意見,對於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建置有較多角度的理解,因為這不僅是一個鐵路舊隧道活化,也牽涉到一個自行車路網的構建,因此我的認知是市府團隊的任務不僅單純只是建一條自行車道,而是運用有限資源加上來自體育署的補助,在三貂嶺地區提供單車族一條既友善又安全的通道。 有了上述角度,再看市府除了將這原本稱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改名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一開始又採取得網路預約及限量分時段開放的作法,我覺得市政府違背它對市民所做的承諾 (註1)。讓這條以自行車道建設經費而成的單車道(目前官方已改名為:三貂嶺友善生態隧道),對單車客既不友善也不安全,也沒有將當初自行車路網作為設計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