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車友參加民視異言堂報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節目採訪,製作單位有個提問:
「車友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彈,是哪個轉折點所造成?」
記者這個提問很值得一談,且可拆為兩個的問題,請容我以一篇文章來展開:
一、車友為何會反彈?
要討論之前,還是不厭其煩的先回到基本資訊。
由於通行後的隧道兩端都有設置竣工銘牌,上面有兩個字很小的資訊,雖然很不起眼,但卻可以在現場就化繁為簡快速釐清整個問題,採訪時我也有特地帶採訪團隊看到上面的資訊:
竣工銘牌上面第 1 個資訊,是這工程名稱為「串聯本市瑞芳、雙溪區舊有三貂嶺至牡丹鐵路隧道規畫自行車道設置計畫」。「串聯」與「自行車道設置」的意義,在於這工程是作為串聯兩地的「自行車道」,經費目的在於要讓它發揮「通道」的功能。
第 2 個資訊,是改名後才貼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貼紙,被貼紙蓋掉的是原來名稱「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這個貼紙可證明現在的名稱是事後改名,且這名稱與一開始的工程目的「串聯」明顯不符。
了解以上兩個基本資訊,也就是這工程完工後,正式名稱有二:
初期命名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
後期改名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再來看「車友為何會反彈?」這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表面看是在於市府宣傳上前後不一,這邊的前後不一,指的是這工程開始期間的宣傳,由於這部分在前面幾篇文多次提過,這裡只舉兩個例子:
一、例如在2020/5騎亮台灣票選時,市府向大眾宣傳完工後將打通瑞芳、雙溪,串連猴硐、牡丹路網,還可銜接基隆、汐止及福隆,這個訴求對於熟悉東北角且經常騎車的車友,真的非常能打動人,跟工程名稱也完全相符,功能當然就是著眼於「自行車道」。
以下是2020年體育署辦理「騎亮臺灣─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票選活動時,市府在臉書上的宣傳:
我的新北市政府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RNqi71y2/
新北旅客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ztL7ngEj/
二、結果開放時(2022/7),管理出現與預期完全不同結果,因而民怨沸騰,這些怨言主要是來自單車使用者,以下是當時該區的立委賴品妤發文質疑: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8pap7zBG/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62CgYaDc/
以及媒體報導: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2-07-01/778649
您應該可以發現,其實整件事單純到不行,一開始市府向大眾宣傳這自行車道完工後將打通瑞芳、雙溪,串連猴硐、牡丹路網,還可銜接基隆、汐止及福隆,光是後面變成進入隧道要「預約」、每周一公休,大家當然難以接受,反彈的底層原因就是覺得受騙。
因為大家要的只不過就是希望市府盡到本分,做一條竣工銘牌上寫的、宣傳上說的,可以暢行的「自行車道」,只是萬萬沒想到會橫生這麼多枝節,後面市府找種種離譜的藉口塘塞,更加大更多的反彈。
二、是哪個轉折點?
但我都一直相當納悶,一個大家殷切期待,說好是串聯兩地之自行車道設置計畫,市府也這樣宣傳,市府新建工程處申請經費補助,體育署在審查時對於無障礙及通道功能要求那麼樣的明確,也都有會議紀錄,為何最後會一夕之間突變?
也就是第二個問題:
是哪個轉折點?
以下是一篇作者為吳惠敏女士,在六月發表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發展的行動者網絡分析〉論文,當初作者也曾訪談過我: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發展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2efe4f4541911ad1602b2ed523107c01/
若這篇論文以下的截圖上這些文字屬實,看來答案呼之欲出,原來設計師拿市府高層當「靠山」。難怪新建工程處會無視眾多專家提出的意見,放棄業主該有的監督之責,而一路開綠燈,不僅讓體育署審查時找的專家白忙一場,成了冤大頭,原本熱切期待的車友,也被狠狠澆了一頭冷水。
![]() |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發展的行動者網絡分析」,P.24,作者:吳惠敏 |
![]() |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發展的行動者網絡分析」,P.102,作者:吳惠敏 |
![]() |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發展的行動者網絡分析」,P.177,作者:吳惠敏 |
這幾段文字也解開另一個疑惑,就是當初在2022年7月我被找去市府簡報(去建議市府應該善路面安全以及不能採預約制通行),席間在場的官員曾提到向設計師提某些設計要調整時,他(設計師)非常堅持,就是不願意改,設計師不願意改,他們也沒辦法。
那時就很好奇,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也就是業主,基於要對市民負責,在合約範圍內要求乙方設計上做調整,不是天經地義?怎麼會有設計師不願意改,結果你就乖乖妥協的道理?
看了論文這段,才了解當初市府工務局的官員會那樣抱怨其來有自,原來是因為設計師背後有副市長支持。有副市長撐腰,設計師可以貫徹他的意志,無視體育署審查要求、市府在媒體上對大眾的承諾,把隧道打造為他想的樣貌。
這時再以下面這張時間軸來看,就可以看到關鍵節點事實上是從該標案被拿下開始。這時設計師獲得副市長支持,負責把關的新工處不理會前面的體育署審查及要求,才有我們後面看到的樣子。而車友在這個關鍵節點後還一直被蒙在鼓裡,因此才會從車友的視角看,我們經歷市府為取得經費,官宣強調這自行車道的串聯,這時是「被利用階段」;當隧道打通工程完工,都木已成舟後,民眾出聲抗議,市府又以生態之名來掩飾,且黑化我們的訴求之「被激怒階段」。
有了這兩階段的激化,才會演變至現在的「討公道階段」,進入監察院實質的調查階段。
而在這三個階段有關於我的角色如下:
- 被利用階段-除了也是殷切期盼隧道通行的車友外,體育署騎亮台灣甄選時我更是遴選委員,被官方給的資料誤導而給予高評價,它因此得獎,另外也在體育署幾次的行銷宣傳,例如手冊、上廣播等,也積極向網友推薦,因此自覺被利用,是受害者之一。
- 被激怒階段-受單車團體邀請前往市府工務局簡報並提出建議,結果工務局給予的回應是不演了,乾脆逕自更改名稱,更遑論改名後,大眾受媒體影響開始仇視隧道內的自行車用路人,連我跟太太騎在裡面,都曾被遊客攔下說裡面不可以騎車,這些都累積出心中的不滿。
- 討公道階段-有前兩階段的因,當然收集足夠的資料後,會盡我所能尋求給個公道的機會,包含向監察院申訴,以及連續兩年辦理快閃抗議活動,也就是將原本訴求可安全通行,提升到要有人負責。
解開這些謎團之後,至於是誰提出把名稱抹去「自行車道」,拍板「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改名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關鍵人物?應該也呼之欲出了。
![]() |
因高層支持及業主縱容改變原計畫目標 |
寫到此有感,車友被澆一大盆冷水後應該很清醒了,我們這樣一路追下來,原來這隧道空間的分配,其實是來自權力者的喜好;那些要確保安全與公平的規範與規則,也只是貫徹其意志的裝飾。而在媒體壟斷及資源競逐下,既然經費都已經被取得並動用,使用者的聲音顯然已經一文不值了。
這時我可以做的,是藉由更多資訊被揭露將過程紀錄,提供給大家檢視與評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