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三貂嶺隧道的選擇題】民視異言堂專題報導

 

緣起

在幾個月前曾上過鏡新聞直播談自行車旅遊,在與主持人陳璽鈞小姐接洽時,得知她以前曾在華視新聞雜誌做專題,因此後來我後來有主動跟她提三貂嶺隧道的事,建議她這是一個可以深入的議題,有提供一些資料,不過後來沒有更多進展。

到了七月,突然接到璽鈞小姐來訊,表示她已離開鏡新聞並任職民視異言堂節目,想發展三貂嶺這個議題。


因此除了提供我所知的更完整過程,後來也有了一次我與持續關心這自行車道工程的車友的約訪。

節目也於9/6正式播出,節目主題為【三貂嶺隧道的選擇題】



看完報導,有關這工程種種荒謬就不重複,以下想分享我的心得:

一、多元的內容

不愧是新聞專業媒體,影片內容多元,報導也平衡,對於車友而言,終於不再一面倒的報導設計有多美、得了多少獎,而是讓大家有機會表達長久以來被壓抑的聲音。


二、廣邀受訪者

節目為了能夠更完整呈現,採訪了車友、蝙蝠專家徐昭龍先生、導覽員-董景祈先生、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黃柏森秘書長、市議員戴瑋珊小姐、現場民眾,但通行初期很喜歡在媒體強調蝙蝠是被遊客趕走的設計師吳忠勳,這次卻反常的不願受訪(製作單位在節目中有特別說明)。

不過製作單位還是盡到責任,用有設計師受訪的資料影片來平衡報導。


三、缺席的市府

有了上述這麼多受訪者,代表節目單位想完整呈現的企圖,當然這也是媒體的基本責任,但最該出面解釋為何一個自行車道工程會設計成這樣的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卻不見有任何說法(工務局長那段是在議會被質詢,因此不算),可見他們沒有人願意出來面對。

如此前後比對後,更顯得市府的心虛。

最後,要特別拜託大家多多分享這影片(可以的話也去留言)。這請託不是要幫新聞台推廣,而是因為影片有一定的瀏覽量後,日後民眾搜尋時才會被平台推薦,也才有機會平衡市府以往單向的宣傳掩飾設計不當。

由於我一個人的力量真的不夠,因此拜託大家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路權演變)

想寫這篇短文,是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設計師吳忠勳先在2024/7月於FB抨擊「唯一群自行車客持續爭取自行車『專用道』」,並在回應中與車友論戰( 論戰邏輯混亂,有興趣請自己去看,不過提醒該篇已鎖文 )。 之前提過,他主持的達觀規劃在細部設計書上,明明寫著 平日 -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假日 - 自行車專用道 ,怎麼會到頭來反而質疑車友?加上我收到交通部回函說新北表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感覺到新北與設計師,一個是政府單位,一位是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設計人,會出現這種自我否定,應該還有一些不知道的細節,因此 上一篇收集了自行車路權相關資料 ,也提出看法。 而這裡想補充探討的,是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

寄信給教育部部長信箱,反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道路設計不良遭民怨,體育署未落實預算專款專用原則,未貫徹行政管理法案有責」之第一階段回應

照片:紅圈為我參加體育署 「騎亮臺灣―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活動所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之截圖,來源: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5184 最近三貂嶺的事聽從好友建議把層次拉高讓體制接手,因此在登山界前輩Tony發出呼籲體育署應收回「騎亮台灣─最佳亮點車道獎」獎項的影片後(相關影片請參考文末連結),也整理手上資料向教育部陳情,要求教育部責體育署收回三貂嶺自行車道「最讚亮點自行車道」之獎項,並向大眾敘明處置方式。 會這樣做,是因當初體育署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我是委員之一,沒想到「新北市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後與評選時給的資料多處不符,不僅造成當時無法客觀評分,加上後來市府、設計師等人多次推諉並轉移焦點,讓我感到非常憤怒,才會花時間調查並揭發。 雖然據體育署回應表示已另函請新北檢討說明,但這次目標已不在於結果如何,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過程,也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此決定將陳情內容及體育署回函先公布(有將2個錯字改正及去除個資等不必要資訊),至於結果如何,請容我收到新的回應後會再公開,以下就是向教育部的陳情內容以及體育署第一次回應,網友看完若有想法,可以利用FB或mail跟我聯絡: FB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Mail eddie.chennew@gmail.com

車友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彈,是哪個轉折點所造成?

  日前和車友參加 民視異言堂 報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節目採訪,製作單位有個提問: 「車友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彈,是哪個轉折點所造成?」 記者這個提問很值得一談,且可拆為兩個的問題,請容我以一篇文章來展開: 一 車友為何會反彈? 二 是哪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