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難道三貂嶺隧道內的蝙蝠,只是拿來作為設計上的點綴?


截圖來源: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YT頻道影片

最近去Tony大評論「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幾支影片看留言,看到他面對各種質疑,都會直球回應且一直持續,這對我們真的是很大的激勵,因為這代表可以讓跟多人知道這工程的荒謬 (互動越多YouTube演算法會更推薦該影片)。

我看到他那邊有則新留言,覺得想寫點東西。

那則留言說:

「...因為隧道是蝙蝠的家,政府為什麼要道歉呢?....愛好大自然的勇腳們,請鼓勵政府推廣生態環境」

這個「隧道是蝙蝠的家,政府為什麼要道歉呢?」讓我想到幾年前蒐集資料時,看到三貂嶺自行車道設計師吳忠勳先生在蘭陽博物館演講時的簡報,非常錯愕,但當時忍下來,看完後繼續收集更多細節,因為我知道當下最需要的,是更多更完整的資料。

你可能會覺得有甚麼好錯愕的?不就是一個簡報?然後這樣的留言從來就不會少啊!

其實傻眼是那個演講簡報封面用的照片(參考下圖),因為時常剪輯影片,很清楚對的封面可以讓人上天堂,但這照片卻讓市府透過媒體對大眾訴求生態保育完全打臉。

以強光照射蝙蝠的照片拿來當封面

我記得非常清楚,2023年為了三貂嶺自行車道設計與管理的爭議,吳忠勳先生在FB發文說 (註):

「高架棧道與維持晦暗的光環境是留給這些生物生存的空間。」

也曾說「但以我的立場,一定會持續為生態與環境發聲」

也在媒體表示要「為蝙蝠發聲」

更正義凜然的寫著「生物們不會打1999」

他既然都這麼說,既然有這樣的人設,想必很清楚蝙蝠是夜行性動物,白天正是牠們休息的時候,連我們車友在隧道開頭燈,亮度比較高的還會被管理員干涉,民眾手機拍蝙蝠也被要求不能打光,Tony幾支評論三貂嶺隧道影片的留言,甚至也都在公審這類的行為。

怎麼他那頭說要「為蝙蝠發聲」,這頭還拿以強光照射蝙蝠的照片來當封面?難道蝙蝠只是當初拿來作為設計上的點綴?

也對,反正大家都很清楚,就像他在FB上寫的,生物們不會打1999,更不會像我們辦快閃搞上街。

真不知道那位在Tony的影片下留言,還有那些真的有關心蝙蝠生態的人,若看到這照片會作何感想?會去質疑設計師行為?會去檢視市府設計前有生態調查?施工時有做生態檢測嗎?

我認為不會,因為有了「國際大獎」護身,他 (她) 跟大多數人一樣,都會選擇沉默;因為只要談到「生態」,大家都怕被貼標籤而不作聲,而市府就是利用大家這個弱點來操作不是嗎?

但相信經過時間的沉澱,這些沉默,未來都會變成最尖銳的質問。

所以,若再有機會簡報這件事來龍去脈,要找一張可代表市府如何以「蝙蝠生態」掩飾設計缺失與逃避公共問責、如何透過大眾媒體混淆視聽,造成民眾與車友對立的照片.....

我就挑這張!


---------------------------

註:

其實收集到的還很多,這邊就不一一貼出,僅分享另一張比較清楚的連結:
https://www.instagram.com/p/CowW0vUha6b/?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有需要深入的朋友,可以跟我聯絡:
eddie.chennew@gmail.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路權演變)

想寫這篇短文,是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設計師吳忠勳先在2024/7月於FB抨擊「唯一群自行車客持續爭取自行車『專用道』」,並在回應中與車友論戰( 論戰邏輯混亂,有興趣請自己去看,不過提醒該篇已鎖文 )。 之前提過,他主持的達觀規劃在細部設計書上,明明寫著 平日 -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假日 - 自行車專用道 ,怎麼會到頭來反而質疑車友?加上我收到交通部回函說新北表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感覺到新北與設計師,一個是政府單位,一位是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設計人,會出現這種自我否定,應該還有一些不知道的細節,因此 上一篇收集了自行車路權相關資料 ,也提出看法。 而這裡想補充探討的,是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

寄信給教育部部長信箱,反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道路設計不良遭民怨,體育署未落實預算專款專用原則,未貫徹行政管理法案有責」之第一階段回應

照片:紅圈為我參加體育署 「騎亮臺灣―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活動所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之截圖,來源: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5184 最近三貂嶺的事聽從好友建議把層次拉高讓體制接手,因此在登山界前輩Tony發出呼籲體育署應收回「騎亮台灣─最佳亮點車道獎」獎項的影片後(相關影片請參考文末連結),也整理手上資料向教育部陳情,要求教育部責體育署收回三貂嶺自行車道「最讚亮點自行車道」之獎項,並向大眾敘明處置方式。 會這樣做,是因當初體育署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我是委員之一,沒想到「新北市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後與評選時給的資料多處不符,不僅造成當時無法客觀評分,加上後來市府、設計師等人多次推諉並轉移焦點,讓我感到非常憤怒,才會花時間調查並揭發。 雖然據體育署回應表示已另函請新北檢討說明,但這次目標已不在於結果如何,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過程,也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此決定將陳情內容及體育署回函先公布(有將2個錯字改正及去除個資等不必要資訊),至於結果如何,請容我收到新的回應後會再公開,以下就是向教育部的陳情內容以及體育署第一次回應,網友看完若有想法,可以利用FB或mail跟我聯絡: FB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Mail eddie.chennew@gmail.com

從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營運管理及維護費用,看我們市民付出的成本

一個無法決標的標案 記得在111年 (2022) 與幾位單車業界朋友聊起三貂嶺隧道種種離譜時,他們都有提到正式啟用前 (三貂嶺隧道於2022/7啟用),新北市政府曾詢問他們在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經營單車租賃的意願,加上在111年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開放前,我也曾被一位朋友tag到吳設計師FB一篇文的留言中,那位朋友希望我提供一些營運管理建議。 兩件事連起來似乎有些脈絡可循,讓我想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上政府標案系統搜尋,果然找到一個110/12公告無法決標的案子,無法決標的理由為流標 (無廠商投標或未達法定開標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