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評論】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不是生態秀,是交通部鴕鳥政策的縮影


近日讀到一份交通部運研所的文件(註一),標題是《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前後路段之替代路線研議》,應該是回應我在2022年底出席交通部「自行車業務推動座談會」時,對三貂嶺隧道不安全、不友善現狀提出的質疑(註二)。

乍看之下,這份文件是交通部在「傾聽民間意見」,要調整旗下16條多元路線的「黃金山海線」(註三)的旅行建議,但實際內容卻暴露出三個更嚴重的問題:美化地方錯誤設計、逃避制度檢討責任、將錯誤決策合理化。

一、文首就粉飾太平:為地方錯誤美言,掩蓋實際困境

雖然主題是會行經三貂嶺隧道的「黃金山海線」替代路線研議,但我們來看文件開頭的這句話:

「自新北市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完工通車後,提供自行車騎士安全且舒適、友善騎乘的自行車騎乘空間…」


這段文字我認為問題非常嚴重,因為「安全且舒適、友善」根本與事實不符,如果真的如此,怎麼會有這麼多車友反彈?我們辦快閃抗議是在辦心酸的?又為何2022年底交通部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我會在會議中提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不安全不友善的問題?

其次,這樣的文字,根本是在替新北市政府粉飾問題本質:將原本預算設計成交通連結用途的隧道,硬生生轉為「觀光景點」,還以生態為名進行全面預約與總量管制,實質排除單車通行權益。

更荒謬的是,報告用「為確保服務品質」來替新北市政府正當化預約制度,完全不問為什麼這條位於樞紐位置的自行車道需要預約才能通行?

而且根本問題不是「怎麼預約」,而是「一條自行車道為什麼需要預約?」

主管交通,又規劃出「黃金山海線」的交通部,為何不替目標受眾質問新北市政府,一條自行車道為什麼需要預約?

二、鴕鳥式的替代方案:叫我們去搭兩鐵火車?

而報告的核心建議之一,是要車友改搭兩鐵火車來避開三貂嶺。我認為這不是技術研究,而是政策逃避的笑話。

因為搭兩鐵本來就是單車族在特殊情況下的備案,例如颱風下雨、體力不支、時間限制、遇危險路段(如蘇花公路)等。但如果政府花了三億蓋了一條「自行車道」,最後卻叫我們搭火車通過,這不只是無能,而是荒謬。

我很想要問:如果最終解方是兩鐵,那為什麼還要推動「單車觀光旅遊」?乾脆自行車路網收一收,叫大家全程搭火車玩台灣就好了啊!你花納稅人的錢蓋一條無法使用的單車道,再叫我們「搭兩鐵火車解決」,這樣的政策邏輯怎麼能說服人?

三、交通部的鴕鳥監理:放任地方漂綠,等同背書失職

交通部對這件事的最大問題,不只是「沒作為」,而是刻意選擇不監督、不介入,等於默許地方政府拿了補助,卻將一條國家級自行車主幹線斷裂。

  • 三貂嶺隧道是黃金山海線關鍵路段,卻遭新北市如此惡搞造成斷點。
  • 交通部不僅未即時介入,還透過研議報告間接合理化地方政策。
  • 報告結論措辭溫吞、無痛,形同對錯誤設計與管制的背書。

這樣的態度,只會讓其他地方政府學會「以漂綠為名、封閉為實」的治理技巧,反正中央不會問責、不敢問責,民間反對聲音也能用報告模糊焦點,甚至默許地方政府可以用「生態」來操弄,以改名來讓使用者形成對立,利用輿論來趕走原本為設定的對象。

結語:中央若不敢監督,就是背叛全民的單車政策

其實三貂嶺隧道這件事不只是地方政策錯誤,而是揭示一個更深的問題:當中央只想當和事佬、不敢對錯分明地糾正地方錯誤時,真正受傷的,是相信政府願意打造單車友善環境的我們。

我們不是反對生態,也不是抗拒合理的管理,而是反對以「生態」之名行排除使用者,以「友善」之名規避錯誤設計之責。

如果交通部不願回應此事的本質問題,只會如此提出形式上的解方,那麼我們只能繼續用文字與聲音,揭露這些粉飾與卸責背後的荒謬。因為每一條不按經費目的自行車道完成,都是政府背棄騎士的一小段距離。

三貂嶺自行車道只是開始,若此例成常態,我們將失去整個單車路網的未來,因為政府已經失去最寶貴的「信賴」。


註一: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前後路段之替代路線研議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https://www.iot.gov.tw/xhr/universal_table/download?file=68341a6e08577776d96a477c

註二: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專用道路」?還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還是被自行車耽誤的景觀園區?
https://sandiaolingecofriendlytunnel.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25.html

註三:

「友善和安全」的16 條自行車多元路線(https://admin.taiwan.net.tw/erv-nsa/NewsErv/News?a=976&id=29568

【濱海型】

1. 北海岸路線

2. 黃金山海線

3. 東海岸路線

4. 雲嘉南濱海線-台江

【河岸型】

5. 宜蘭濱海蘭陽平原線

6. 大鵬灣路線

【田園型】

7. 雲嘉南濱海線-嘉義糖鐵、夕鹽段

8. 菱波官田線

9. 花東縱谷-田園風光線

10. 卦山三鐵線

【環山型】

11. 花東縱谷-洄瀾漫波線

12. 花東縱谷-森林溫泉線

13. 獅頭山路線

14. 日月潭路線

【山岳型】

15. 茂林-高雄山城線

【離島型】

16. 澎湖菊島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路權演變)

想寫這篇短文,是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設計師吳忠勳先在2024/7月於FB抨擊「唯一群自行車客持續爭取自行車『專用道』」,並在回應中與車友論戰( 論戰邏輯混亂,有興趣請自己去看,不過提醒該篇已鎖文 )。 之前提過,他主持的達觀規劃在細部設計書上,明明寫著 平日 -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假日 - 自行車專用道 ,怎麼會到頭來反而質疑車友?加上我收到交通部回函說新北表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感覺到新北與設計師,一個是政府單位,一位是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設計人,會出現這種自我否定,應該還有一些不知道的細節,因此 上一篇收集了自行車路權相關資料 ,也提出看法。 而這裡想補充探討的,是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

寄信給教育部部長信箱,反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道路設計不良遭民怨,體育署未落實預算專款專用原則,未貫徹行政管理法案有責」之第一階段回應

照片:紅圈為我參加體育署 「騎亮臺灣―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活動所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之截圖,來源: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5184 最近三貂嶺的事聽從好友建議把層次拉高讓體制接手,因此在登山界前輩Tony發出呼籲體育署應收回「騎亮台灣─最佳亮點車道獎」獎項的影片後(相關影片請參考文末連結),也整理手上資料向教育部陳情,要求教育部責體育署收回三貂嶺自行車道「最讚亮點自行車道」之獎項,並向大眾敘明處置方式。 會這樣做,是因當初體育署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我是委員之一,沒想到「新北市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後與評選時給的資料多處不符,不僅造成當時無法客觀評分,加上後來市府、設計師等人多次推諉並轉移焦點,讓我感到非常憤怒,才會花時間調查並揭發。 雖然據體育署回應表示已另函請新北檢討說明,但這次目標已不在於結果如何,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過程,也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此決定將陳情內容及體育署回函先公布(有將2個錯字改正及去除個資等不必要資訊),至於結果如何,請容我收到新的回應後會再公開,以下就是向教育部的陳情內容以及體育署第一次回應,網友看完若有想法,可以利用FB或mail跟我聯絡: FB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Mail eddie.chennew@gmail.com

從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營運管理及維護費用,看我們市民付出的成本

一個無法決標的標案 記得在111年 (2022) 與幾位單車業界朋友聊起三貂嶺隧道種種離譜時,他們都有提到正式啟用前 (三貂嶺隧道於2022/7啟用),新北市政府曾詢問他們在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經營單車租賃的意願,加上在111年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開放前,我也曾被一位朋友tag到吳設計師FB一篇文的留言中,那位朋友希望我提供一些營運管理建議。 兩件事連起來似乎有些脈絡可循,讓我想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上政府標案系統搜尋,果然找到一個110/12公告無法決標的案子,無法決標的理由為流標 (無廠商投標或未達法定開標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