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猴硐站巧遇古道步道達人Tony |
6/29由於好友在猴硐礦工文史館熄燈會當志工,他之前也分享許多相關訊息,建議我們抽空前往共襄盛舉,因此特地和Toby前往參加這個熄燈會。因熄燈會是下午,我們計畫一早先去爬說了很久但一直都沒去的小粗坑古道,因此一早就搭火車來到瑞芳,然後騎YouBike到猴硐 (因搭的是區快,沒停猴硐站,所以在瑞芳下車騎過去),還車後Toby到猴硐站二樓裝水,裝好下來對在站外等的我說:
「你猜我在上面遇到誰?」
「我看到Tony跟他太太在上面喔,他們好像要去搭火車。」Toby說。
「真的假的?我去看看!」我聽了立刻衝上車站二樓,一到二樓果然看到Tony跟他太太,心裡覺得很興奮,除了上前跟他們聊了一下,也跟他拍下這張合照。
會這麼興奮,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章拜讀多年 (註一),能見到本人自然很開心,更因那時Tony發表在三貂嶺車站因違反鐵路法無辜的被罰一萬元影片,受到大眾關注甚至上了新聞,後來又拍一支【台灣 「最奇葩」的自行車道~「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批評新北市政府不按經費目的把三貂嶺隧道由自行車道改為生態隧道。
短暫交換看法後,我們都知道要新北認錯幾乎不可能,但認同得讓更多人知道真相。
那次碰面後,Tony又陸續拍了幾支評論的影片,但實際細數,其實他更早之前就有兩支影片也是分享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但那時看得出他很喜歡這隧道,有心要幫新北推廣,是後來知道市政違背經費目的,才開始仗義執言。
我覺得透過我們各自發表的影片搭配三貂嶺隧道重要事件,也是一種讓大家更容易了解脈絡的方式,因此底下依照時序,整理我們與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有關的影片連結,讓大家可以不用在兩個頻道中搜尋,未來我們有新的影片,也會更新在此。
Tony與Eddie之「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相關影片彙整(可留意我們標題的轉變):
2019/08 舊三貂嶺鐵路隧道闢自行車道新聞露出
2022/07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完工試營運,需預約/只能牽車通行
2022/10 改名「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需預約
2022/11 Tony 舊三貂嶺隧道初體驗,轉個念頭,「不及格」就變「100分」了
2023/02 Eddie 以三種方式完整體驗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及我們的看法
2023/03 規則改變:假日需預約,平日免預約採總量管制
2023/04 Tony 好消息!3/28起,平日免網路預約,輕鬆悠遊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2023/05 媒體報導「人來了,蝙蝠走了」
2023/08 規則再度改變:採全面預約制,不開放現場候補
2024/01 Eddie 一條令人無法自拔的自行車道,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_我們向有關單位申訴全紀錄
2024/05 車友快閃抗議/戴瑋姍議員於市議會向工務局提出質詢
2024/05 Tony 於三貂嶺車站違反鐵路法無辜被罰影片釋出
2024/06 Tony 台灣 「最奇葩」的自行車道~「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2024/07 Eddie 《評論》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通行之安全性檢討報告》,推諉卸責毫無誠意
2024/07 Tony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爭議何時了?我的改善建議 (不用多花一毛錢)
2024/08 Tony 直球對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爭議,60秒就是非分明!
2024/08 Tony 踢爆作弊「騎亮台灣─最佳亮點車道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影響分析
由於我們的作品大多是長影片,您若能全部看完,在此先說聲感謝。
另外我要再次表達謝意的當然是Tony,因為他並不像我們經常騎車又對自行車道建設有較多涉獵,能願意這樣挺身而出,且每支都獲得網友高度認同,吸引非常多的留言討論,真的令我敬佩不已。
除了感謝,對於他影片會形成的影響,我想以底下這個不同型態使用者對「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與「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感受分析簡表來詳細說明:
1. 透過簡表,可以清楚看出不依照經費目的之自行車道工程,市府為何會改名並一直強調「生態」,其實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短程的民眾 (B+2) 認同,尤其是採用健走方式的大眾 (B+2+3) 產生認同後,這樣是不是設計不良就會被淡化。
2. 我主要策略是說服A+1的朋友 (也就是目標TA),這些具備長程移動能力的核心車友,對這隧道的不友善更能具體描述給身邊朋友,如此就可以形成另一股力量;之前的路勘約騎是如此,後來的快閃抗議亦是如此。
3. 前面很長一段時間是脈絡重建階段,拍影片、寫文章都是,由於有受車友認同,如今影片、文章在網路上已經可被搜尋到,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現今遊客不管是騎車或步行都會上網作功課,如此逆風且有相當流量的資料有一定的效用。
4. 至於對照會如何因應?我們一樣可以這分析簡表來推演:
A、新北市政府最佳策略應是冷處理,前段時間也確實是如此。
B、設計師最佳策略應是主攻生態來說服 (B+2+3) 的朋友,一直到現在也都是這樣。
現在重點來了,YT頻道訂閱達二十多萬,在登山、古道、健走領域擁有廣大紛絲群的Tony大跳出來,影響所及恰好就是我們最不容易觸及的族群,也就是簡表中 (B+2) 的朋友,因此等於抵銷了不少市府與設計師的力量,甚至輿論風向已有翻轉的跡象。
如果您有看完上面Tony拍的影片,會發現他在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被許多遊客認出來,可見前往的遊客就是他最主要影響族群,與上表的分析不謀而合。
綜合觀之,我們因人數居劣勢,要比拚的是「說服」、「宣傳」與「長期進行」,雖然知道很難,但因違背經費目的之事實很明確,如今「說服」與「宣傳」已略見成效,又有Tony大加入,因此只要「長期進行」,相信時間會站在我們這邊。
註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39.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