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議員於議會質詢工務局,由於局長說已經有改善,我搭火車去宜蘭辦事返程,特地在雙溪下車,騎著youbike往瑞芳,利用三貂嶺隧道來穿越,也就是使用這自行車道最基本的功能。
想順道看一下工務局長所謂安全上的改善是如何改善,在經過三貂嶺隧道與三爪子隧道交會處,我停下來拍旁邊停車架,有幾位也是牽著youbike的女士問:
「請問再過去可以騎嗎?還是要用牽的?」有一位指往牡丹方向。
「那方向可以。」
隧道內的蝙蝠
「妳們剛剛那段因為有棧道有人工積水,因此是牽引道,要用牽的。」我指了指旁邊很不起眼的指標回答她們。
「這一頭過去就可以騎了,畢竟這是自行車道。」
「不過中間有段為了那邊有蝙蝠,因此得牽一下,妳們騎過去會看到一位保全,他會提醒妳。」我簡單解釋希望讓她們更清楚。
「所以我們在裡面要很小聲,不然會干擾到蝙蝠對嗎?」另一位女士有點擔心的問。
「其實是不是要很小聲已經不太重要了。」我心念一轉,決定說得完整一些。
「妳看看這墊這麼高的棧道,我們騎進去一定會壓迫到蝙蝠(的棲息)。」
「當初若真有考慮到蝙蝠保育是不是就不應該這樣設計?」我提出一個問提。
「是耶!」其中一位點點頭。
「妳們剛剛牽過來的那段(三爪子隧道),其實裡面以前都是蝙蝠,現在打開,蝙蝠已經全部被趕走了。」
說完設計,我乾脆開始科普:
「等等妳們到了保全那邊,就可以看到十幾隻很大的蝙蝠。」
「那些體型很大的蝙蝠叫做『台灣葉鼻蝠』,是台灣特有種,但不是保育類。」
「另外有一種這邊沒有的『台灣無尾葉鼻蝠』,也是台灣特有種,但牠就是保育類。」
「兩種體型大小差很大,一起讓妳們參考。」
當然,好人做到底,我接著說:
「進去要注意路面濕滑,已經摔過很多人了。」
「哇!你好專業,我們運氣好好喔~」一開始提問的那位女士很開心的說。
「別這麼說,這些資訊網路上都有,祝妳們騎得愉快喔!」
開頭的照片攝於那天,拍下著張其實我很感慨,而前面說了那麼多,就是希望她們到了這邊,會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疑惑:
「既然不是保育類,為何需要保全全天候辛苦的守在這邊?」
「難道有天大秘密怕被挖掘?」
我認為這樣的疑惑,是身為人的本能。
若想多認識隧道內的蝙蝠,建議大家可以參考以下連結,前兩種是目前隧道內有的種類(註),「物種屬性」皆為「臺灣特有種」,但「保育屬性」並不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由於之前以訪問設計師為主的大量報導,讓大家以為隧道內有保育類的蝙蝠,卻不知道「臺灣葉鼻蝠」與「臺灣無尾葉鼻蝠」差兩個字差很大,不僅「保育屬性」不同,體型大小也差很大。
因此建議藉此認識一下蝙蝠,建立基本認識後,萬一經過隧道被民眾質疑,或在網路上論述,可以將以下三種蝙蝠的差別說給他們聽(如果你願意的話):
一、臺灣葉鼻蝠,臺灣特有種 (三貂嶺隧道內目前調查出有的種類1/2)
二、臺灣大蹄鼻蝠,臺灣特有種 (三貂嶺隧道內目前調查出有的種類2/2)
三、臺灣無尾葉鼻蝠,臺灣特有種,並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以上是拋磚引玉,我知道要談生態談環境,車友中臥虎藏龍,因此若有謬誤或不足,請多予指教與補充。
現在三貂嶺隧道到底哪些地方可以騎車?
接著是許多車友不少是第一次利用三貂嶺隧道,不管是由牡丹端進三貂嶺隧道或由三貂嶺端要經過隧道前往雙溪等地,常常搞不清楚是否整段都要用牽的?
因此整理三張圖做為說明:
一、參考圖二的官網規定及圖三的DM截圖,依照里程數字可以得知需要牽車段為圖一的A、B段。
二、經設計師、媒體導入蝙蝠生態議題後,C段多了一處需牽車段,現場有保全導引,請車友留意並小心牽行(參考圖三)。
三、若前往時是假日,隧道內人多,且遊客多以為這是步道,因此要特別注意突然停下與改變方向的行人。
看完上面說明,是否比較知道隧道內哪段可以騎車了?這邊一樣要提醒您,有可以騎的路段不代表就是安全,請記得路面是受潮後會很濕滑的鋼筋,通過時一定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安全。
------------------------
註 三貂嶺隧道內目前調查出有的種類來源:
走訪三貂嶺生態隧道 百年時空映眼前,2024.03.31,公民新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