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關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內的台灣葉鼻蝙蝠


前陣子議員於議會質詢工務局,由於局長說已經有改善,我搭火車去宜蘭辦事返程,特地在雙溪下車,騎著youbike往瑞芳,利用三貂嶺隧道來穿越,也就是使用這自行車道最基本的功能。

想順道看一下工務局長所謂安全上的改善是如何改善,在經過三貂嶺隧道與三爪子隧道交會處,我停下來拍旁邊停車架,有幾位也是牽著youbike的女士問:

「請問再過去可以騎嗎?還是要用牽的?」有一位指往牡丹方向。

「那方向可以。」

隧道內的蝙蝠

「妳們剛剛那段因為有棧道有人工積水,因此是牽引道,要用牽的。」我指了指旁邊很不起眼的指標回答她們。

「這一頭過去就可以騎了,畢竟這是自行車道。」

「不過中間有段為了那邊有蝙蝠,因此得牽一下,妳們騎過去會看到一位保全,他會提醒妳。」我簡單解釋希望讓她們更清楚。

「所以我們在裡面要很小聲,不然會干擾到蝙蝠對嗎?」另一位女士有點擔心的問。

「其實是不是要很小聲已經不太重要了。」我心念一轉,決定說得完整一些。

「妳看看這墊這麼高的棧道,我們騎進去一定會壓迫到蝙蝠(的棲息)。」

「當初若真有考慮到蝙蝠保育是不是就不應該這樣設計?」我提出一個問提。

「是耶!」其中一位點點頭。

「妳們剛剛牽過來的那段(三爪子隧道),其實裡面以前都是蝙蝠,現在打開,蝙蝠已經全部被趕走了。」

說完設計,我乾脆開始科普:

「等等妳們到了保全那邊,就可以看到十幾隻很大的蝙蝠。」

「那些體型很大的蝙蝠叫做『台灣葉鼻蝠』,是台灣特有種,但不是保育類。」

「另外有一種這邊沒有的『台灣無尾葉鼻蝠』,也是台灣特有種,但牠就是保育類。」

「兩種體型大小差很大,一起讓妳們參考。」

當然,好人做到底,我接著說:

「進去要注意路面濕滑,已經摔過很多人了。」

「哇!你好專業,我們運氣好好喔~」一開始提問的那位女士很開心的說。

「別這麼說,這些資訊網路上都有,祝妳們騎得愉快喔!」

開頭的照片攝於那天,拍下著張其實我很感慨,而前面說了那麼多,就是希望她們到了這邊,會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疑惑:

「既然不是保育類,為何需要保全全天候辛苦的守在這邊?」

「難道有天大秘密怕被挖掘?」

我認為這樣的疑惑,是身為人的本能。

若想多認識隧道內的蝙蝠,建議大家可以參考以下連結,前兩種是目前隧道內有的種類(註),「物種屬性」皆為「臺灣特有種」,但「保育屬性」並不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由於之前以訪問設計師為主的大量報導,讓大家以為隧道內有保育類的蝙蝠,卻不知道「臺灣葉鼻蝠」與「臺灣無尾葉鼻蝠」差兩個字差很大,不僅「保育屬性」不同,體型大小也差很大。

因此建議藉此認識一下蝙蝠,建立基本認識後,萬一經過隧道被民眾質疑,或在網路上論述,可以將以下三種蝙蝠的差別說給他們聽(如果你願意的話):

一、臺灣葉鼻蝠,臺灣特有種 (三貂嶺隧道內目前調查出有的種類1/2)

https://taieol.tw/pages/75579

二、臺灣大蹄鼻蝠,臺灣特有種 (三貂嶺隧道內目前調查出有的種類2/2)

https://taieol.tw/pages/73618

三、臺灣無尾葉鼻蝠,臺灣特有種,並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https://taieol.tw/pages/75574

以上是拋磚引玉,我知道要談生態談環境,車友中臥虎藏龍,因此若有謬誤或不足,請多予指教與補充。

現在三貂嶺隧道到底哪些地方可以騎車?

接著是許多車友不少是第一次利用三貂嶺隧道,不管是由牡丹端進三貂嶺隧道或由三貂嶺端要經過隧道前往雙溪等地,常常搞不清楚是否整段都要用牽的?

因此整理三張圖做為說明:

一、參考圖二的官網規定及圖三的DM截圖,依照里程數字可以得知需要牽車段為圖一的A、B段。

二、經設計師、媒體導入蝙蝠生態議題後,C段多了一處需牽車段,現場有保全導引,請車友留意並小心牽行(參考圖三)。

三、若前往時是假日,隧道內人多,且遊客多以為這是步道,因此要特別注意突然停下與改變方向的行人。




看完上面說明,是否比較知道隧道內哪段可以騎車了?這邊一樣要提醒您,有可以騎的路段不代表就是安全,請記得路面是受潮後會很濕滑的鋼筋,通過時一定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安全。

------------------------

註 三貂嶺隧道內目前調查出有的種類來源:

走訪三貂嶺生態隧道 百年時空映眼前,2024.03.31,公民新聞

https://www.peopo.org/news/67999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路權演變)

想寫這篇短文,是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設計師吳忠勳先在2024/7月於FB抨擊「唯一群自行車客持續爭取自行車『專用道』」,並在回應中與車友論戰( 論戰邏輯混亂,有興趣請自己去看,不過提醒該篇已鎖文 )。 之前提過,他主持的達觀規劃在細部設計書上,明明寫著 平日 -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假日 - 自行車專用道 ,怎麼會到頭來反而質疑車友?加上我收到交通部回函說新北表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感覺到新北與設計師,一個是政府單位,一位是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設計人,會出現這種自我否定,應該還有一些不知道的細節,因此 上一篇收集了自行車路權相關資料 ,也提出看法。 而這裡想補充探討的,是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

寄信給教育部部長信箱,反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道路設計不良遭民怨,體育署未落實預算專款專用原則,未貫徹行政管理法案有責」之第一階段回應

照片:紅圈為我參加體育署 「騎亮臺灣―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活動所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之截圖,來源: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5184 最近三貂嶺的事聽從好友建議把層次拉高讓體制接手,因此在登山界前輩Tony發出呼籲體育署應收回「騎亮台灣─最佳亮點車道獎」獎項的影片後(相關影片請參考文末連結),也整理手上資料向教育部陳情,要求教育部責體育署收回三貂嶺自行車道「最讚亮點自行車道」之獎項,並向大眾敘明處置方式。 會這樣做,是因當初體育署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我是委員之一,沒想到「新北市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後與評選時給的資料多處不符,不僅造成當時無法客觀評分,加上後來市府、設計師等人多次推諉並轉移焦點,讓我感到非常憤怒,才會花時間調查並揭發。 雖然據體育署回應表示已另函請新北檢討說明,但這次目標已不在於結果如何,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過程,也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此決定將陳情內容及體育署回函先公布(有將2個錯字改正及去除個資等不必要資訊),至於結果如何,請容我收到新的回應後會再公開,以下就是向教育部的陳情內容以及體育署第一次回應,網友看完若有想法,可以利用FB或mail跟我聯絡: FB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Mail eddie.chennew@gmail.com

從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營運管理及維護費用,看我們市民付出的成本

一個無法決標的標案 記得在111年 (2022) 與幾位單車業界朋友聊起三貂嶺隧道種種離譜時,他們都有提到正式啟用前 (三貂嶺隧道於2022/7啟用),新北市政府曾詢問他們在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經營單車租賃的意願,加上在111年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開放前,我也曾被一位朋友tag到吳設計師FB一篇文的留言中,那位朋友希望我提供一些營運管理建議。 兩件事連起來似乎有些脈絡可循,讓我想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上政府標案系統搜尋,果然找到一個110/12公告無法決標的案子,無法決標的理由為流標 (無廠商投標或未達法定開標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