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舉辦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快閃抗議背後思維及發想過程

 


寫這篇短文,目的是讓關心的好友知道我們辦約騎背後思維及發想過程,讓大家知道我們為何要快閃,並作為日後檢討改進的參考。

以下就是簡單的紀錄:

-----------------------------------------

日前經過影片、文章發表將三貂嶺隧道建置自行車道後,新北市政府刻意改名並以媒體去脈絡的手法揭開,雖然有不少車友聲援,但面對擁有龐大資源的新北市政府,除了網路,也需要透過實體行動來表達我們質疑,因此年前就開始構想要辦約騎活動,以下是當時的發想:

--------------------------

前提

由於這是長期抗戰,因此能持續運作是關鍵,所以除議題設定明確,路線 (也就是約騎) 要以車友常走為基礎,這樣才能讓每次約騎皆可聚集人氣,也可讓車友在享受騎行樂趣同時,以沿途良好體驗去對照三貂嶺隧道的不友善。

目標

短期:還車友一個安全可順暢通行的自行車隧道

長期:政府部門未來規劃要更具車道、路線、遊程之整合性與路網邏輯

雙訴求

一、讓車友了解自行車政策對我們的影響 (以四隧連騎進行)

二、要求新北市政府提供可正常暢行的自行車道 (聚焦三貂嶺隧道)

表達訴求方式有二

一、體驗:方式?對象?如何持續?

二、抗議:如何運作?如何曝光?如何持續?

口號

體驗約騎

「一條無法自拔的自行車道約騎團」

抗議活動

「我們不要非典型、我們要安全可行/還我一條正常的自行車道」


由於以上兩者路線邏輯不同,路線有以下三個建議 (尚未定線僅參考):

運動挑戰型-不厭亭+三貂嶺隧道/三貂嶺隧道是重點

運動挑戰型-三貂嶺隧道+基隆、北海岸環騎/三貂嶺隧道是重點

深度體驗型-黃金山海、四隧連騎/四隧比較是重點

進行順序

第一階段/深度體驗

先邀請願意參與的車友、組織負責人、KOL、車隊隊長、有騎車經驗的媒體朋友等,由Eddie、Toby帶隊走四隧連騎路線,解說這國家級路網興建過程,目的為培養共同的認知。

第二階段/快閃宣言

完成第一階段後,再與這些參加過的車友,各自開約騎多路出發,約定三貂嶺隧道會師 (考慮現場空間,預定在猴硐遊客中心前),表達訴求,並對外發表宣言。

第三階段/前往google地圖留下評價及建議國內外車友注意。

第四階段/持續發聲

黃金山海、四隧連騎持續約騎,車友們也各自不定期約騎各型路線,持續表達關注,直到新北市政府願意改善,由於深度體驗與運動挑戰型路線都是該區經典,因此皆可持續進行,不會因熱度一過車友的關心急速冷卻。

約騎平台

Facebook、Velodash

名額申請建議

聲量未起之前須獲得大眾理解,因此以遵守官方規定為準,各路約騎需向官網申請名額,會師活動需事先約定通過時間 (也可不申請,在會師點表達訴求即可)。

資源

要持續以上活動,需要有組織、人力及資源支持

更多發想

想支持但不便參與的人如何導流讓他們有參與感?需要另外剪輯短影片嗎?例如介紹四隧連騎甚至有哪些自行車道。

--------------------------

有了上述發想,經過一些細節調整,我們開始進行第一階段/深度體驗,迄今已經舉辦過兩次非公開、兩次公開共四場約騎。

黃金山海、四隧連騎_約騎 (第四場)

經過這四次約騎的觀察,有些車友是來幫忙熱場、有些是來做功課聽導覽,也有許多是基於想爭取公義而來;而由於三貂嶺得預約,等於我們人數會受到入場規則的約制,例如上周六,光是30~40位車友要進入,就排隊排了10分鐘 (為讓車友體驗不便沒有統一預約),這非常不利於約騎品質控制。

因此若要衝量且又要進隧道,就得想很多破解事先預約的限制,例如配合集結時間,事先吃下兩個小時的預約量,且一開放就找找一群人去搶名額,這些都是不利於衝量;另外多人同時進隧道,又有上述的紊亂,又會有安全上疑慮。

而考慮這次目標就是要衝人數,如此人數一多就不太可能做導覽,品質也會下降,因此我們決定以「快閃」方式進行,不做導覽及介紹三貂嶺隧道缺失 (這些事先都已經溝通多次了),然後把「快閃」集結點不放在三貂嶺隧道而是約在猴硐遊客中心,因為這邊有停車場、有洗手間,空間也夠大 (方便空拍);另外還有個重點,造型怪異的猴硐遊客中心也是新北市政府的爭議公共工程,因此拿來當背景最適當不過。

因為以非常靠近三貂嶺隧道的猴硐遊客中心當集結點,再做放射狀路線分散出去,就是因為它是一個自行車道瓶頸 (bottleneck),而且是一個很貴的瓶頸,以「快閃」來呈現議題,是這次約騎的核心精神。

猴硐遊客中心

這樣的安排,車友要在「快閃」前或「快閃」之後前往三貂嶺隧道可以自行決定,我們只要建議預約時段即可,而且可以來的路線可以很多元,例如:

由深坑、菁桐方向經雙溪、三貂嶺隧道來集合 (一般爬坡),申請11:30~12:30場次。

由深坑、菁桐方向經雙溪、不厭亭、九份來集合 (進階車友)。

走黃金山海、四隧連騎路線來集結 (深度遊車友),申請12:30~13:30場次。

走黃金山海、四隧連騎路線來集結快閃後,不去三貂嶺隧道,改走猴牡公路或不厭亭經雙溪回台北 (進階車友 )。

搭火車到瑞芳、猴硐來參加快閃後,到附近旅遊 (很適合闔家大小),申請12:30~13:30場次。

如此經過適當的宣傳,人數就容易衝起來,且之後都還可以再拉回深度導覽或續辦「快閃」累積能量,可進可退。

關鍵整理

  • 把「約騎」與「進隧道」脫鉤,破除全預約限制。
  • 降低難度,吸引更多人參加。
  • 提供多元路線與交通方式,方便前往。

以上快速的將想法簡單整理,請大家看看有沒有問題。

透過以上由發想到實際約騎,累積一定經驗,我們接著要進行的就是2024/5/4的快閃約騎,歡迎關心三貂嶺隧道議題的車友一同共襄盛舉,讓我們當日在猴硐遊客中心大聲的說出我們的訴求。

細節請隨時關注我們的FB: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

<更新>

5/4快閃約騎已經開出,詳細說明請參考以下連結:

https://fb.me/e/60PG0HjX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路權演變)

想寫這篇短文,是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設計師吳忠勳先在2024/7月於FB抨擊「唯一群自行車客持續爭取自行車『專用道』」,並在回應中與車友論戰( 論戰邏輯混亂,有興趣請自己去看,不過提醒該篇已鎖文 )。 之前提過,他主持的達觀規劃在細部設計書上,明明寫著 平日 -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假日 - 自行車專用道 ,怎麼會到頭來反而質疑車友?加上我收到交通部回函說新北表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感覺到新北與設計師,一個是政府單位,一位是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設計人,會出現這種自我否定,應該還有一些不知道的細節,因此 上一篇收集了自行車路權相關資料 ,也提出看法。 而這裡想補充探討的,是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有人故意在說謊嗎?

寄信給教育部部長信箱,反映「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道路設計不良遭民怨,體育署未落實預算專款專用原則,未貫徹行政管理法案有責」之第一階段回應

照片:紅圈為我參加體育署 「騎亮臺灣―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活動所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之截圖,來源: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5184 最近三貂嶺的事聽從好友建議把層次拉高讓體制接手,因此在登山界前輩Tony發出呼籲體育署應收回「騎亮台灣─最佳亮點車道獎」獎項的影片後(相關影片請參考文末連結),也整理手上資料向教育部陳情,要求教育部責體育署收回三貂嶺自行車道「最讚亮點自行車道」之獎項,並向大眾敘明處置方式。 會這樣做,是因當初體育署召開專家遴選座談會及綜合評選,我是委員之一,沒想到「新北市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後與評選時給的資料多處不符,不僅造成當時無法客觀評分,加上後來市府、設計師等人多次推諉並轉移焦點,讓我感到非常憤怒,才會花時間調查並揭發。 雖然據體育署回應表示已另函請新北檢討說明,但這次目標已不在於結果如何,而是希望大家看到過程,也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此決定將陳情內容及體育署回函先公布(有將2個錯字改正及去除個資等不必要資訊),至於結果如何,請容我收到新的回應後會再公開,以下就是向教育部的陳情內容以及體育署第一次回應,網友看完若有想法,可以利用FB或mail跟我聯絡: FB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Mail eddie.chennew@gmail.com

從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營運管理及維護費用,看我們市民付出的成本

一個無法決標的標案 記得在111年 (2022) 與幾位單車業界朋友聊起三貂嶺隧道種種離譜時,他們都有提到正式啟用前 (三貂嶺隧道於2022/7啟用),新北市政府曾詢問他們在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經營單車租賃的意願,加上在111年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開放前,我也曾被一位朋友tag到吳設計師FB一篇文的留言中,那位朋友希望我提供一些營運管理建議。 兩件事連起來似乎有些脈絡可循,讓我想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上政府標案系統搜尋,果然找到一個110/12公告無法決標的案子,無法決標的理由為流標 (無廠商投標或未達法定開標家數)。